首届法律科技创新峰会现场。本报记者谭俊摄
很多人说起区块链,第一印象就是比特币。事实上,在过去两年,区块链已开始在法律服务市场大显身手。
本报讯(www.thepaper.cn)从11月24日举行的首届法律科技创新峰会上获悉,最高法院正在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目前已联合四级法院上传数据超过1.8亿条,支持网上取证核实。
如何在司法领域利用当下热议的“区块链”技术固定证据,提高司法效率和公信力,也成为本次峰会的重要议题。该报注意到,在11月23日举行的法制互联网大会中,有检察官提到,他们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刑事案件的证据固定,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据《人民法院报》报道,2019年11月,全国首例区块链存款刑事案件在浙江绍兴上虞区人民法院宣判。上虞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王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以“借款”方式,骗取他人财物176笔,共计骗取9993元。这起诈骗案涉案金额不大,案情也不复杂,但受害人众多且分散在全国各地,单起犯罪金额有小有大。如果以传统的光盘形式记录相关证据,在公安机关之间流转,可能会发生光盘中的数据丢失或光盘中的数据被篡改的情况。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有效的加密和存储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上虞区司法机关与蚂蚁区块链团队合作,采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并对后期哈希值进行比对,确保证据的真实性。本案证据的流通与比较贯穿于侦查、公诉、审判的全过程。
上虞法院刑事审判庭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块链是一种防篡改、可追溯、共享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使用区块链进行证书的加密和存管早在2018年就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在民商事案件中已有使用,但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
在法律科技创新峰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在司法领域,基于蚂蚁区块链技术,最高法院正在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目前已建成最高人民法院、高院、中院、基层法院21个,建成国家授时中心、多元纠纷调解平台、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等27个节点,联合四级法院完成数据1.8亿余条,完成网上存储认证,支持网上取证。
据媒体报道,2018年6月2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在一起民事诉讼中,首次确认了区块链存单的法律效力;9月,最高人民法院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从法律上确认了区块链科技的电子存管;2019年6月14日,最高法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陈启伟表示,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司法业务,是提高司法效率、降低司法成本的必然选择。
据中国法院网消息,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主持召开最高人民法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全面提升智慧法院建设水平,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