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网站|NFTS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区块链技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广告位

区块链技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9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的发展,积极促进区块链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融合。

“前言

区块链技术正在开启一个颠覆和中心化的“新信任时代”。它不仅是一场技术创新运动,是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给国家治理的诸多方面带来创新和重塑。区块链科技将掀起哪些经济和社会变革?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将对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产生哪些重大影响?需要注意哪些风险挑战?如何实现区块链科技与治理创新的良性互动?

由区块链科技带来

经济和社会变革

区块链技术的“分散化”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

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大多数社会场景和历史舞台都是按照“集权”模式运行的,即权力和职能都集中在一个组织或个人手中,由他们统一安排生产和生活。从国家权力体系到家族事务管理,基本都采用这种模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满足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的需要。然而,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演变,人们逐渐意识到“集权式”组织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以政府机构为例。按照职能范围、官僚层级和权力划分,划分为上下约束的层级组织体系,自上而下推动行政决策。在系统内部,每个节点只能被动地接收上级即中心的指令和信息,没有主动性;在系统之外,各个中心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导致信息和价值的流动效率低下。“去中心化”成为改变旧模式的有益尝试,其呼声和应用需求与日俱增。

“去中心化”是指各个节点的参与者可以平等地参与系统的决策管理,不存在单个节点的专属控制权,比如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每个市场参与者在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决定自己的生产和交易,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其本质是交易的去中心化;基于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互联协议)的互联网也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如果说Web1.0只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那么Web2.0已经真正实现了以每个人为中心,资源互动共享的理念,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以互联网为硬件依托,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为软件支撑,同时实现了交易和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大大提高了达成共识和价值传递的效率。

区块链科技的“去信任化”将重塑信任机制

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以人际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信任逐渐发展为以规则和法律为保障的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信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第三方和制度体系,政府、专家、媒体等拥有话语权的主体都成为监控和防范风险的角色,因此被寄予厚望。人们对信任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迫切。然而,越是如此,“信任危机”越是突出:财务造假、假冒伪劣产品、学术造假、虚假新闻等不诚信事件频发。这些事件表明

区块链技术无疑可以满足这一现实需求。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记账系统,这一技术结构特征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所有的集中式系统:由于系统是分布式的,不受统一的中心节点控制,决策将由所有节点基于共识机制做出;因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相应的规则会自行判断交换的有效性,所以双方都不需要公开自己的身份来取得对方的信任;交换完成后,信息会广播到所有节点,并由后者记录存储,这就进一步决定了几乎没有人可以修改或破坏保存在所有节点上的信息。相反,每个节点上的信息都可以被跟踪和查询。

区块链技术的自主性将导致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该技术逐渐扩展到社会治理领域,《2015布雷顿森林体系比特币白皮书》倡导的区块链3.0“可编程社会”概念正在被可视化。自人类社会出现“国家”以来,大部分组织形式都是集权式的,具有官僚结构的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是按照“管理三三五四管制”的模式来管理社会和公共事务。这种模式除了效率低下,还会出现权力集中导致的权力寻租、信息不透明导致的公平危机等问题。

区块链的自治有助于政府放弃“管理3354条规定”的传统模式,而遵循“管理3354项服务”的理念。所谓“自治”,就是参与区块链系统的所有节点遵循相同的共识机制,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自由交换、记录和更新数据,自发地共同维护整个区块链系统的信息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自治”也可以称为“共治”,即每个参与者不是完全分散的原子存在,而是共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区块链应用于电子政务与区块链自治不谋而合。虽然平台系统是政府委托开发的,但政府在功能设定后就退居后台,期间只提供一些必要的协调和指导。其余的将主要由公众通过系统完成。比如,以前公共服务流程中涉及的大量人工审核、审批等操作将自动提供,公众可以自行管理和服务。一方面,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无信任平台,促进政务公开、透明、高效,提高政府公信力,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公众、市场、政府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在互信互助的基础上有效沟通、深入对话,形成共治状态,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面临的挑战

“去中心化”与传统监管模式的本质矛盾

目前,对区块链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货币体系和金融领域,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数字货币的监管和数字货币本身的应用是一对矛盾。传统的监管模式是集中的、反匿名的,这无疑违背了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本质特征;更深层次的悖论在于,数字货币背后的科技与监管体系之间的价值追求不同。前者奉行“放松管制”的理念,主张免费开源,后者强调风险防范和化解,追求效率、安全和公平的动态平衡。

“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循环悖论

权力下放是区块链区别于其他传统制度的主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所有的创新意义也来源于此,“去信任”和“自治”不过是“去中心化”在技术规则赋能下的延伸。然而,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也不是绝对的。虽然在技术和理论上确实可以实现绝对的“去中心化”,但现实中的资源和信息流动会促进新中心的形成,从而降低“去中心化”的意义和作用。区块链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其可扩展性,区块链平台可能会导致新的虚拟权力的出现,这反过来又会导致“现实政治的重新集权”。少数技术精英在没有任何法律授权或监督的情况下垄断或主导公共事务。监督技术规则本身比监督利用技术进行的违法行为更难,因为与传统模式相比,信息中心化主导的技术决策透明度和欺骗性更低。

“智能合同”与现行法律制度的对接问题

区块链的应用除了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和监管规则空白的挑战外,还需要克服与现有法律体系的对接和协调问题,才能获得正式的法律地位,这主要体现在智能合约的应用上。包括语义解释和表现力、智能合约中代码程序的不变性等。

“共识机制”下技术与现实的差距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组成和技术特征,天然承载着人们对安全、公平、诚信等普世价值的追求和对平等、民主理想社会的向往。应用于社会治理时,有一种激进的观点认为,传统的集权政治和等级制度将被新的治理模式和认知方式所取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权力”,将“解放”传统的“权力”。这个命题在技术上显然是乌托邦式的,忽略了技术功能与实际现实之间的明显差距。就像技术的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可以消除现实中的重新聚焦一样,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可以对一条交易记录达成唯一的共识,并不意味着用户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开发达成唯一的共识。现实中,个体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盲目性。上述观点所倡导的广义民主会打破治理主体与公众之间原有的平衡,使决策更难达成共识。因为利益和价值观的差异,社区内用户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应用到全社会,共识的难度可想而知。

实现区块链的技术和经济

社会的良性互动

区块链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前后演变的,而是同时并行的。其中,数字货币的应用起步较早,但远未成熟,金融领域的各类合约应用和社会治理、物联网领域的泛区块链应用也在逐步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坚持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构”,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应走向“负责任的创新”。

数字货币无法取代现有的货币体系。

数字货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产物,通过算法来控制货币供应量,非常具有创新性。然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主权国家不会消亡。作为一种民间货币,数字货币与央行的关系及其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短时间内,对于数字货币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更可能是成为信用货币的补充,与之配合发挥作用,使货币体系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流动性的需求,从而进入货币形态发展的新阶段。

适合智能合约综合应用和嵌入的社交设备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社会的极端复杂性和广泛的不确定性,智能合同的应用场景也是有限的,它只是丰富了传统的合同体系而不是其替代品。因此,完善智能合同的规则和机制设计,积极推动智能合同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演进,以促进其被现行法律体系所接受和认可,是智能合同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

区块链技术只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或产业,其实是适应和实现某种未来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识别它是技术工具还是社会目标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把技术等同于趋势本身,那么它们就是“独特的”,具有“趋同效应”,我们就可能陷入“技术自主”和“技术决定论”的陷阱。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应结合当前实际,将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非政治理论来应用,警惕陷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

转自《国家治理周刊》

作者张,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它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跟踪分析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为中央政府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科技地图”是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的技术信息和科技创新洞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广告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区块链网站|NFTS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klwz.com/qkl/jishu/4815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