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微博宣布,浦东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辖区内一家涉嫌虚假宣传的全球区块链峰会进行了突击检查。这是最近比较火爆的ICO(首次代币发行)众筹领域的第一波公审。
据悉,此次调查的ETP(熵)是由魏攸元杰公司发行的数字加密令牌,于2017年2月11日在交易所“上市”。微元捷运营公司为上海爱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9月。2016年9月,通过ICO(首次代币发行)融资1474.8万元。
目前公司相关涉嫌违法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但已经引发了市场的敏感神经。消息一出,引起了高达200%的震动。
ICO市场风险日益突出。
Ico是指通过发行加密代币进行众筹的行为,类似于IPO。企业在设计了代币规则后,希望从ICO的“公开市场”获得融资渠道。
但与IPO不同的是,ICO是一种融资方式,由区块链公司和自组织发行初始加密令牌,并出售给符合条件的参与者,以间接获得项目开发的资金。ICO是一种中性技术。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它甚至为一些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为一些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收益率。
目前大部分ico都是通过比特币和以太坊募集,然后成为我们的法定货币。因为ico是比特币的替代货币,比特币在中国被认定为虚拟商品,而非法定货币,所以ico还处于一个参与无门槛、发行无审核、灰色监管的地带。但是,融资筹集的比特币可以很快转换成法定货币。因此,ICO虽然不是真正的货币,但本质上符合金融行业活动的特点,需要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这个ICO也值得警惕。ICO带来的收益率一方面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刺激了“中国大妈”入市,但同时也使其忽略了ICO的入市门槛。其风险远高于股票等投资产品,需要对项目进行甄别;另一方面,由于代币发行公司缺乏审核,一些尚处于PPT阶段的项目涌入ICO进行所谓的融资,无形中促进了市场的“野蛮生长”。
监管漏洞下的异常ICO
目前ico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实体公司的股权投资,一种是基于实体团队或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即非股权投资,这是纯粹的代币行为。
在中国,股票和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受《证券法》监管,因此在中国境外直接推出ICO是违法的,并且与中国企业的具体股本或现状有关。股权挂钩的ICO行不通,更多人选择走弯路,基于产品或服务的非股权ICO。众筹这类产品和服务的ico是灰色地带,不受监管。目前国内大部分ico都是这样曲线融资的。
但这样一来,一大批没有产品,依赖PPT的企业“空手套白狼”,而且这些企业多为初创企业,没有传统信用体系的背书,一旦到期无法支付,承诺无法兑现,也会影响其流通代币的价值。使本已脆弱的ICO信用体系更加危险。
管制是ICO良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这里提到国家的监管不是一棍子打死的。区块链和ICO的结合,让很多初创企业有了IPO之外的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对国民经济是好事。但是,凡事都需要适度。ICO的过度炒作,参与企业的过渡,夸大了未来的前景。一方面破坏了ICO原本拥有的良性秩序,另一方面增加了恪守本分的好企业的融资成本。
对于上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出面成为第三方监管,监督ICO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公开声明,杜绝暗箱操作,去泡沫化,让ICO企业回归合理的价值估值水平,真正服务实体经济。
企业被管理后,需要对参与者的准入门槛进行限制。在国外,ICO是一群高净值精英在互联网上玩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游戏。但在国内,它却被很多无良企业宣传成了一种利润巨大、回报很高的理财产品。针对的是那些手里存了点钱,但可能存了一辈子的人。
写在最后:
上海区块链查封大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家已经开始对区块链和ICO进行监督管理,给新兴资本的野蛮操作留下的灰色空间已经不多了。一个更加有序的区块链和ico市场即将迎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