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对ICO的监管日趋严格,法规也在逐步细化。(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7日《南方周末》)
2017年9月4-5日,比特币价格跌幅超过20%。引起虚拟货币如此大波动的,是9月4日央行、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这份文件将ICO定义为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要求立即停止各类ICO融资活动。
ICO(初始代币发行)是指股票市场IPO的概念,是指在数字货币市场上,通过发行新的代币(虽然这些虚拟货币没有被官方认可为货币,但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转换为法定货币)来筹集资金。融资资金用于融资方的项目开发,投资者可以获得代币价值增加带来的收益,就像持有股票享受股票增值收益一样。
ICO始于2013年,最初仅限于一些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早期众筹的项目。但今年以来,大量ICO项目涌现,其中很多与区块链科技无关,完全成为一种泡沫严重的项目融资方式。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65个ICO项目,总融资规模26.16亿元,参与人数10.5万人。据业内人士估计,ICO的真实规模要比这个大。网上已经交易的代币有几百个,正在酝酿准备提交的代币有1000多个。
ICO的流行源于其财富神话。有参与者表示,他们参与项目的代币最多增长了20倍,有人通过参与ICO赚了几千万。MLM机构也盯上了ICO的概念,包装虚构的项目,通过制造ICO一夜暴富、无利可图的神话来赚钱。
中国监管部门对数字货币等金融创新一直持谨慎和宽容态度。虽然虚拟货币不被认可,也没有全面禁止虚拟货币交易,只是在涉嫌洗钱等金融犯罪时才进行监管和控制。没有监管,ICO的野蛮生长导致泥沙俱下,给金融安全带来很大压力。
按理说,投资有风险,责任需要自己承担。但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要求监管部门承担很大的责任。特别是中国的投资者普遍对风险的认识较低,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然而,各种金融诈骗往往与时俱进,从“原始股”和贵金属到P2P,从“交易所”到互联网金融,它们披着各种时髦的外衣轮番登场,利用民众的致富欲望行骗,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带来了金融监管。
但打着虚拟货币幌子的传销已经出现,目前已被查封的有星币和中国币。在部门文件中,还特别提醒公众,对于各类以“货币”为名进行的非法金融活动,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所以,在ICO乱象风险更大之前,监管部门的叫停是相当及时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一些传统的金融监管规则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但是,金融创新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产生系统性风险。事实上,对于虚拟货币、ICO等金融创新,各经济体监管部门都在密切关注并研究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将其纳入监管。继mainland China七部门叫停ICO后,香港证监会也发表声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