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出版社]
编者按:
本书在当前学者对货币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更全面的通货膨胀核算方法——带劳动收入的动态价格指数(DPIL)。在实证部分,该书分析了11个国家的数据,结果证明DPIL优于传统的通货膨胀计算方法(CPI)。这本书有趣的地方不仅仅是学术创新。在讨论实际情况时,本书还引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加入的个人经历也让本书更具可读性。本书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第二部分是收入分配;第三部分是商业周期;第四部分是实证部分。在实证研究中,本书选取了各大洲有代表性的国家和经济体,这些主体的央行独立性是不同的。该书主要引用了经合组织、美联储和皮凯蒂的数据。仅仅通过数据观察一个经济体的表现,实在是挠头。本书试图利用相关著作中的线索和作者在国外的生活经历来解读数据。书中以亲身经历的角度描述了2011年至2013年在密尔沃基、格林贝和芝加哥南部的生活经历,与计算结果高度吻合。
这本书的写作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一年半来,我们一直在摸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最初的想法是结合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写作,成果主要以论文和书籍的形式呈现。我们希望作品中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对历史资料的梳理,能在大家的讨论中获得一席之地,与社会发展、青年就业、幸福生活进行交流。
总体思路是以研究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转向研究在中国落实新发展理念、提高年轻人获得感等相关问题。对中国现象的分析分为三步。第一步,构建理论框架,将发展获得感与历史学术概念和分析方法相结合,比较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表现。第二步,在这个框架下探讨中国经济的历史表现,主要表现为中国商业周期的波动。第三步是关于年轻人的获得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些讨论和想法。这本书是研究的第一步,我们尽量省略数学过程,让这本书有最大的可读性,供大家讨论和思考。这本书以历史为中心,回顾历史,学习历史,以数学理论的框架作为探索历史的工具。
具体来说,第一步的理论突破充满偶然性。当我们决定开始这项研究时,我们认为我们无法实现它。很多问题只是饭桌上的一厢情愿,但我们最终还是启动了研究计划。经过一些前期准备,我们决定从通货膨胀的概念入手,打开理论空间。作为年轻人,我们的切身体会是,工资的增长和我们想要购买的商品、服务、房子的价格上涨是有一定差距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吗?应该是不断积累形成的现象。当然,很多理论都是从长期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来讨论经济中泡沫的产生,也有一些理论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讨论居民的获得感、储蓄和消费行为。我们想从通货膨胀的角度得到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可以把我们亲身感受到的房地产价格波动纳入其中。幸运的是,在阅读论文和书籍时,我们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条永不停息的支流:生活成本指数。我们毅然跳入其中,寻找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纳入房地产价格和工资增长。奇迹般地,该理论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将劳动收入与资本存量联系起来,直指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将皮凯蒂的研究成果推给了我们。
再者,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生活成本指数与失业率的关系也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范围,这就是经典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就业市场的分化也是我们的切身体会。毕业后,有的同学进入了金融行业,有的同学去了房地产行业,有的同学去了建筑行业,但是进入建筑行业的同学也是为公司的融资业务服务的。总的来说,都是从事服务资金流业务的。资金流通业务的需求给就业岗位带来了强大的活力,这说明了货币政策稳定带来的就业市场的繁荣。但是,很多在身边从事体力活和小生意的家人朋友反映,钱更难赚了。这种就业上的反差也体现在学生时代。经济学院招生人数在增加,分数线在上升,平均年龄也在上升。这也是我们对就业市场感到困惑的地方。
因此,工作获得感应该与就业市场挂钩。当然,理论框架上还有一些技术细节和难点。然而,在本书所考察的11个国家长达数十年的历史中,这种关系表现出了相对稳定的特征。和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一样,也表现为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交替,但在美国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正相关,由此引发货币政策的讨论。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集中在GDP目标上,经济周期反映在GDP目标和投资率的扩张和收缩,以及随后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来自于发展模式的选择。菲利普斯关系在中国货币政策下生活成本指数下的表现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但是,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猜测,随着农村人口转移红利的下降和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比较优势下的国际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科技进步和效率提升驱动的投资率会提高,通胀波动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在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背景下,当人民币货币政策转向以通胀为核心时,价格传导机制下生活成本指数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会更加明显。
本书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第二部分是收入分配;第三部分是商业周期;第四部分是实证部分。在实证研究中,尽量选取各大洲有代表性的国家和经济体,这些主体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不同的。我们从同一数据库中选择历史数据,以确保各国之间的可比性,主要引用了经合组织、美联储和皮凯蒂的数据。仅仅通过数据观察一个经济体的表现,实在是挠头。本书试图利用相关著作中的线索和作者在国外的生活经历来解读数据。这本书描述了2011年至2013年在密尔沃基、格林贝和芝加哥南部的生活经历。在过去的两年里,美国底层居民的生活状况与马修德斯蒙德(MatthewDesmond)在《被驱逐者》(Evicted)一书中描述的高度相似。因此,我们认为实证结果是成立和稳定的。
这本书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历史。每个读者可能对来自历史的结论和经验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们对本书的结论持开放态度。如果非要下结论的话,我们认为共享发展的理念应该建立在历史梳理、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然后不折不扣地落实,用公平竞争提高效率,用更好的再分配模式提供政府公共产品,努力提高每个人的获得感。这应该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是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题。新古典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曾围绕它们进行过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有很多著作讨论一个国家的成败。然而,收入分配问题已经逐渐被置于经济发展的角落。事实上,关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李嘉图的著作中已经有过详细的分析。世界各国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或多或少都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有关。有时候,为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稳定,政府会采取妥协方案来处理这些矛盾,但理论探索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直观来看,如果剥离不平等问题,这本书与经典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并无太大区别,只是耐用品价格和证券收益率纳入传统通胀计算,得出的政策结论与传统理论并无太大区别。然而,理论探索和历史数据验证都显示出将不平等纳入传统经济周期研究的巨大生命力。直觉上,如果一个人的劳动工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他维持生活水平所需的账单增长速度,那么他可以通过过去积累的财富来补贴自己劳动工资的相对缩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他需要通过劳动工资来提高生活水平,积累财富。如果他的工资相对于他的生活账单缩水,他只能依靠父母的财富转移来保证他生活水平的相对稳定。如果这种状态在整个经济中保持比较长的时间,社会阶层流动性会趋于停滞,中产阶级难以扩大。货币政策盯住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这样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不断影响着社会层面的变化,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像水中的礁石一样改变着社会稳定的基础。皮凯蒂的研究结果表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不断内生性演变的。货币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考虑收入分配问题。事实上,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应该远大于本书讨论的商业周期本身。我们希望这个理论框架能够显示收入分配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考虑了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但缺乏对资本存量的讨论。我们的理论贡献之一是将股本纳入其中。
本文来自【中国金融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