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天秤 挑战央行“精细画像”自今年6月下旬《天秤白皮书》发布以来 由于其锚定一篮子主权货币作为信用支持的野心 全世界都对其高度关注和警惕在随后的两个月里 中国央行通过不同形式对天秤进行了密集表态近日 中国人民银行官员首次公开表示 数字货币——央行“蓄势待发” 并对其胚胎画像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描述 上述进展被舆论视为对天秤严峻挑战的回应 也是持续推进数字货币的阶段性成果从监管部门的应对来看 一方面监管逻辑清晰 将天秤视为外币 纳入我国外汇管理的整体框架;另一方面 应该推动数字货币 即央行 抢占数字货币的话语权 一位长期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国有银行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Libra的出现能否让央行为市场化主体打开一定的“口子” 可能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一点DC/欧洲短跑 “数字货币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 央行研究的数字货币名称)已经研究了五年从去年开始 相关人员已经‘996’了 系统开发可以说已经准备好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宜春论坛”上表示 从近年来对数字货币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来看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央行中探索数字货币最积极、最具前瞻性的机构之一公开资料显示 央行从2014年就开始对数字货币进行研究2016年5月 央行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 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2017年12月 数字货币研究所成立 事实上 更早之前 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记者注意到 2016年第17期《中国金融》共发表了17篇“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与探讨”的文章 反映了“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对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原型构想、技术路径选择、法律依据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上述国有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 在前期调研阶段 央行多个部门甚至支付清算协会都有涉及这一领域 数字货币的方案有几个方向 决策层也经历了遴选的过程这个时期 确实有处理天秤的考虑 可以肯定的是 在Libra推出之前 央行已经对数字货币的模式方向做出了方向性的结论在穆长春的精细画像中 DC/EP的双重运作模式、集中管理、M0换人 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2018年1月发表的《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号文一致 一些值得注意的信号是 2017年底至2018年年中 监管持续打击虚拟货币ICO风险 市场上对数字货币的讨论明显下降 只关注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实践 但是 天秤的出现带来了一些变数尽管其架构、路径和使用场景与CBDC不同 但其超越主权货币的野心在国际关系的敏感背景下格外耀眼据上述国有大行人士透露 自Libra上线以来 这场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明显重启 币圈部分人士也希望在舆论上有所渲染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前述论坛的发言中也表示:“天秤将锚定一个蓝色子货币的走势 未来本质上将锚定美元如果与美元密切相关 就不仅仅是经济和金融问题 甚至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问题”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Libra上的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 Libra建立了一篮子法定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体系 比如锚定美元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个货币篮子的构成中 人民币被明确排除在外正是这种安排凸显了其与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各种货币金融安排直接竞争的明确立场 对此 央行也迅速做出了回应在应对策略上 一方面是监管态度的重申包括穆长春、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都先后表态:第一 天秤作为一种外币 必须纳入我国外汇管理的整体框架第二 除国家规定的少数情况外 我国境内交易必须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不得出现数字环境下境内交易的天秤化或美元化第三 跨境金融服务必须持牌 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 但孙天骐也表示:天秤可能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新动力 火币中国CEO袁玉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数字货币DC/EP和天秤的功能不太一样 目前也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竞争 但对天秤还是有影响的——DC/EP扩展性很强 没有技术路线它是技术中性的 未来可能基于区块链发行 可以适应国家对资金的监管如果能全球移动 可以应对天秤带来的冲击 也是有利的支付系统的影响和途径需要澄清 不同于对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同样积极的英国和瑞士 中国的电子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已经非常发达 为何要在此基础上推出数字货币? 事实上 在早期央行投入研发时 既有对趋势的把握也存在对市场挑战的应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是作为M0的替代 但其和目前移动支付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不是替代而是平行关系传统支付更依赖账户体系 不同运营方的电子钱包之间的转账有障碍 防篡改能力也比较弱 在袁煜明看来 从小额零售支付的场景和用户的角度看 央行数字货币和移动支付的功能类似 但两者并不是替代的关系: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对货币流动进行更好的掌控监管 另一方面也可以脱离银行账户进行价值转移 使得用户直接可以进行匿名可控的交易 而从货币的角度来说 央行数字货币是替代M0 即流通中的现金 而目前的移动支付 两个账户之间的划转其实只是支付商总账户中的数值变动 其背后的资金更倾向存款或者货币基金 是M1 两者在货币类型上并不相同 不论是Libra还是DC/EP 目前可以预估最明显的影响仍是对现有支付清算体系的冲击在伊春论坛上 中国银联董事长邵伏军就表达了这种担忧在他看来 虽然DC/EP的双层运营体系是确定的 但在体系之下也存在不确定性:一种模式是 区块链技术覆盖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的全过程 DC/EP交易的转接由区块链网络协议直接完成这种模式下支付清算机构会被边缘化 而另一种相当于双重投放体系中 代理发行机构发行DC/EP是有自己的标识 支付清算机构通过对现有网络改造来支持转接清算 类似港币的模式 相当于现有银行账户体系中多了一个数字货币账户 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认为 这种方式对现有体系影响最小 但实质上就没有太多新意一位清算机构研究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从业务上看 支付清算机构能为数字货币的双层投放架构带来更多灵活性;从技术上看 区块链未必是数字货币的最佳实现技术总的来看 支付清算机构不应该会缺席 但也存变数 针对Libra的讨论中 目前一个一致的观点是其会对中国类似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移动支付巨头的国际化形成打击——因为Libra是从底层到账户到支付的完整设计 有自己的流量 场景 闭环系统但如果反过来看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和互联网寡头也拥有了相关技术水平和闭环生态 如果以市场化的形式去与libra博弈 又是否具有可能? 事实上 此前蚂蚁金服和腾讯在Llibra出现后已经纷纷表态 蚂蚁金服区块链业务相关负责人在一次采访中也向记者表示 类似技术其实在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中早使用而公开消息显示 马化腾曾在微信朋友圈点评称 “技术都很成熟 并不难就看监管是否允许而已” 但在蔡凯龙看来:以目前的监管框架看 监管对市场化主体发币的态度是不支持的 这也是为什么央行加速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原因之一这些机构都表态专注于底层区块链技术 因此短期内推出机构的数字货币的可能性极小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对此则持一种审慎乐观态度:未来有可能出现数字法币和数字货币并存的状态在他看来 中国市场主体是否可能存在类Libra探索可能与三方面相关:第一 监管科技相应能力是否到位第二 这种“试验”是否会对现有生态造成影响第三 是否存在侵蚀主权货币的可能 但一个需要关注的背景是 全球范围内目前均对大型科技公司参与金融保持警惕据外媒报道 今年7月美国一项名为《让大型科技公司远离金融业务》 的立法草案就已分发至众议院而在国内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 也透露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思路从这些背景看 央行数字货币的冲刺 亦是在与国内外的市场力量进行赛跑 Libra的出现 是否会对央行对于市场化机构探索采取新的思路?王信在前述论坛上就提到:假如说我们也支持我们的机构 发行类似Libra这样的中国版的数字货币 那么它的应用范围应该是怎样的 它主要是用于国际领域呢 还是也可以在境内广泛使用 它对我们现行的人民币有怎样的影响? 这种假设是否有成为现实的可能?目前仍没有答案毕竟在可预见的未来 数字法币甚至数值货币仍会长期与现金并存 新的监管思路和政策落地也会是长期过程前述清算机构研究部门人士就认为:在替代现金甚至移动支付上 目前的电子支付形式已经非常成熟和市场化 匿名对消费者来说是不是个硬需求?至少目前看不到大规模替代的可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区块链网站|NFTS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klwz.com/jzb/libra/6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