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穿过北宋的衙门,你会发现这里一点也不像是公府,而是一派“农家庭院”的景象,一排排绿色的蔬菜遍布衙门庭院。偶尔有官员挽着袖子拿着锄头会在地上流汗。这种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家里种菜,有的官员甚至把自己种的菜卖了。宋英宗(北宋第五任皇帝,1063年至1067年在位)对此非常愤怒:公务员怎么会落得如此卑微,愿意在田野里游荡?在大臣们的苦诉下,他终于放低了声音:“以后,菜不能卖了,只能自己家吃。”
英宗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大臣们的生活状况使然。那时候的价格比现在的还要差。一桶大米的价格可以在短短一个月内从60飙升到120,蔬菜也不例外。可谓“地里的菜贵如金”。这样,官员在自家大院种菜就不难理解了。那么,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如何造成的呢?
钱投得越多,越稀缺。
公元10世纪末,赵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属于国力弱小的朝代,但其商业的繁荣在历代王朝中首屈一指。首先,这得益于北宋良好的商业氛围。打破了北宋以前城市格局中住宅区与商业区分离的体制。政府允许私人店铺沿街营业,废除了前朝的夜行禁令。一时间,各地市场人头攒动,小商贩走街串巷,各大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商业空前繁荣需要大量资金。北宋建国后的百年间,政府铸造的铜钱总量不下1.4亿元,如果加上私人铸造的铜钱,总量接近2亿元。但是这么多的铜钱不仅没有改变北宋缺钱的局面,反而造成了钱荒。
北宋大规模铸造铜钱导致民间缺铜,青铜器严重短缺导致青铜器价格上涨。同样重量的青铜器比铜币贵5到10倍。于是,很多人直接将铜币铸造成青铜器,从中牟取暴利。久而久之,民间流通的铜钱数量锐减,铜钱本身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人们拒绝在市场上流通不断增加的铜钱,尤其是贵族和地主,他们囤积了大量的铜钱,导致了北宋的“铜钱荒”。面对这种情况,北宋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打击投机,稳定币值,而是盲目增加铜钱铸造量。几乎所有的铜钱都是用来铸造铜钱的。结果可想而知,铜币铸造越多,越稀缺。
当然,铜币的短缺也与铜币大量流向国外有关。当时铜钱还不是大宋唯一的法定货币,所谓“一国铸币,四朝共享”。在辽、西夏、金,铜币也是硬通货,大家都在一个货币体系里,类似于今天欧元在欧洲很多国家充当法定货币。北宋虽然严格禁止铜钱流向国外,但实际上并不能阻止铜钱的私人外流。在对外贸易和政府朝贡中,大量铜币流入这些边民手中。更何况今天在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都发现了不少北宋铜钱,可见铜钱流失极为严重。
“饺子”诞生了。
早在唐朝,纸币就已经成型了。唐朝中后期,匈奴在外虎视眈眈,内有诸侯国,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商人们想把大量的金银铜币运到外地进行交易,途中很可能遭到抢劫。为了方便商业发展,在唐宪宗时期,政府为商人颁发了有效的证书,上面记录了发行地点和所付铜币的数量。商人只需拿着这张票据到别处做生意,对方就拿着票据在当地政府兑现,取出等量的铜钱。就这样,沉甸甸的铜钱像翅膀一样从A地飞到B地,所以人们称之为“飞钱”。飞钱本身不在市场上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它本质上只是一张汇票,而不是真正的纸币。
受唐朝飞钱的启发,宋太宗初年,为应对铜钱短缺,成都十六位富商订立契约,创办发行纸币的民间金融机构交子铺,开始发行信用纸币。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当初类似于飞钱,只是民间兑换凭证,不是真钱。后来北宋政府介入,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铜钱作为储备,之后又发行了相当数量的纸币。这种做法在今天也是相当合理的,所以发行之初货币市场还是比较稳定的。得益于通讯的便利和官方的肯定,它迅速走出四川,成为全国的货币符号。
劣币驱逐良币
当政府强制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一种货币的实际价值高于另一种货币,这种货币一般会被收藏,逐渐从市场上消失,最后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劣的货币就会在市场上泛滥。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著名定律。饺子的出现绝对是中国金融史上划时代的创新。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北宋的铜荒危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起初,北宋对纸币的使用很谨慎,严格遵守准备金率,维护纸币的市场信用。因此,从宋仁宗到宋神宗的50年间,纸币的价值保持稳定,为大宋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纸币的“铸造”太容易了,面额可以随意书写,让纸币看起来像匹烈马。如果控制不当,就会被掀翻在地。
宋徽宗时期,蔡京氏主政朝政,开始大肆印制纸币,搜刮民间财富。不计后果的印刷使得纸币的准备金率越来越低,甚至降低到纸币面额的1/60。最终无保留地发行了纸币。大量纸币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彻底赶走了市场上的铜钱。知道人民的纸币一定会贬值,而且会大幅度贬值,就拒绝接受纸币。手头有纸币的尽快换成铜钱或实物,铜钱放在箱底保管。于是市场上纸币泛滥,铜钱短缺加剧。纸币逐渐取代了铜钱。
面对混乱的局面,北宋政府不得不宣布,民众纳税时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铜钱;纸币和铜币的价值必须以固定的汇率进行交换。这种做法无异于官方宣布降低纸币信用等级,向老百姓暴露了纸币信用濒临崩溃的现实。北宋末年,面对辽金的威胁和南方方腊的起义,朝廷最终耗尽了本钱,纸币失去了微薄的储备,只能在高通胀中沦为一堆废纸。
可以说,北宋的衰亡与其混乱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对某些人来说
相比“增税”渡过金融危机,发行纸币无疑是一种更廉价的方式。“通胀税”来得如此容易,以至于一代又一代的君主都难以抵挡这种诱惑。北宋也是,南宋也是。之后的袁、金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以袁为例。在不到100年的统治中,其官方发行的——张纸币被统一,在流通中贬值80%,使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到了1368年,明朝取代了蒙古的统治,元朝的贸易活动倒退到了易货时代。
由此看来,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值得今天高通胀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