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下的金融体系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Web3.0?
网上有很多关于Web3.0的专业定义,这里不再赘述,只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个概念。Web3.0是业界创造的概念,需要结合Web1.0和Web2.0来理解,下表是三者的特点对比:
从三者的特点对比可以看出,Web3.0的内容和应用都是由用户创造和主导的,充分实现了用户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的价值。平台将不再承担中心角色,形成用户自主价值创造、价值确认、价值交换的生态体系。这个过程中涉及的价值流形成了Web3.0的财务体系,即“去中心化财务(DeFi)”。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去中心化金融(DeFi)”理解为可以在公共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上获得的金融产品和系统,并且对任何人开放,而无需银行或经纪人等中介。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通常充当中介。比如需要给父母转账,双方需要在银行开户,通过银行的清算系统进行转账;在去中心化的财务系统中,你和你父母的账户都位于分布式网络中,转账是通过透明的财务协议程序完成的,没有中介的参与。
图1:传统金融体系和分散金融体系的比较
国外分散金融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图2: DEFI发展历史
2014-2017年,DeFi概念开始兴起,并取得初步发展。马可道以其发放稳定的一般信贷和抵押融资的功能,初步具备了“一般银行”的特征。2014年,丹尼尔拉里默(Daniel Larimer)等人提出了创建比特股份(BitShares BTS)的想法,旨在建立“一个点对点的多态数字资产交易所”,并付诸实践。Bitshares作为独立的公链,发行其令牌BTS。当用户想要构建和发行某项数字资产时,需要在系统中抵押相应数量的BTS(通常是超额抵押的2-3倍)来生成相应的资产。但由于设计和运营上的种种缺陷,Bitshares最终被后来者赶超,逐渐衰落。Bitshares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实验,也反映了市场特别是持有加密资产的投资者对更便捷可靠的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
2017年11月,马克尔道上线。它运行在以太坊的公链上,以戴作为稳定的通行证。与美元1:1锚定,这样就可以兑换成美元或者其他资产,达到融资的目的。与以往只能在两点之间传递数字货币的功能不同,MakerDAO满足了投资者使用数字货币进行融资的需求,这使得DeFi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2018-2019年,DeFi项目快速涌现,涉及金融领域的借贷、交易等多方面功能,完善了DeFi生态。DeFi项目在这个阶段迅速崛起:Compound于2018年9月上线,主要功能是资产借贷;11月,Uniswap分散交易所上线,建立自动做市商(AMM)机制;2019年4月,TokenSets上线,能够提供自动资产管理。DeFi项目迅速涌现,涉及金融领域的借贷、交易等多方面功能,完善DeFi生态。根据DeFiPulse平台数据,2017年12月31日,DeFi总仓锁4532万美元,2019年12月31日增至6.81亿美元,2017-2019年CAGR达到287.64%。
2020年以来,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德菲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20年的疫情让全球经济陷入低迷。3月13日,德菲市场信心不足,总锁仓量从9.1亿美元降至5.73亿美元,下跌37%。然而,随着许多新项目的逐渐出现,如Curve Finance、Uniswap V2、Cover Protocol等。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Dune Analytics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DeFi用户达到118万,较去年同期的9.14万增长了近12倍。
2021年,增长势头良好。截至5月13日,用户数达到235万,比2021年初的118.7万增长了近两倍。另外,2021年催化事件不断,Uniswap V3于5月5日上线。DeBank平台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总用户数达13.66万,仓锁金额达8.74亿美元,发展迅猛,或可大幅提升资金效率;今年2月,特斯拉宣布购买了15亿美元的比特币,为数字货币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信任。
目前,DeFi在国外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板块:借贷板块、去中心化交易所、稳定货币、衍生项目、资产管理、聚合商、基础设施和数据服务提供商。
分散融资的优势与风险分析
与传统金融相比,DeFi的优势如下:
第一,DeFi的交易信息更透明,受政策干预影响更小,更有机会实现普惠金融。首先,DeFi的交易活动按照开源协议的规定运作,信息透明,交易不可逆,资金更安全。在传统金融体系中,交易规则由中介机构或财务公司制定,投资者无法参与交易过程。尽管银行系统被普遍认为是安全的,但挤兑仍时有发生。DeFi中采用开源协议,每一笔交易对所有人开放(用户信息会被匿名保护),不可逆,永久记录。在此期间,用户始终保持对资金的完全所有权和控制权。这一特点可以有效避免交易活动中的欺诈、腐败等问题,避免中介机构违约风险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其次,DeFi打破了传统金融在用户资质和地域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实现普惠金融。
传统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服务往往有一定的门槛。比如在银行开户时,申请人通常需要向银行提供身份证明、工作证明和居住信息等。这个过程耗时耗力,不合格的申请人将无权参与相应的金融业务。这使得生活在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的人很难获得金融服务。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7年,全球约有17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DeFi的出现可能会改善这种情况。任何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用户都可以使用DeFi,无需文件验证,也无需区分收入群体;交易过程按照智能合约运行,打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和法律不统一的障碍。
风险方面:
第一,交易成本高。目前大多数DeFi项目运行在以太坊的公链上,DeFi市场的增长导致以太坊街区空间需求增加,给用户带来昂贵的燃气成本,即更高的交易成本。在这方面,开发者正在积极尝试:Layer2扩展方案通过处理离线交易,提高交易速度和交易吞吐量,间接降低交易成本;预计2021年7月推出的EIP-1559,也可以通过平滑费用尖峰优化费用模型,也间接降低交易成本;备受期待的ETH2.0也在开发中,其目标是进一步扩展以太坊网络,使其能够支持每秒数千笔交易(目前以太坊仅支持每秒约15笔交易),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其次,在安全方面,DeFi固有的反审查能力,既推动了行业内的各种技术创新,也因协议漏洞更容易被黑客攻击。比如2020年4月19日,借贷项目Lendf.me被黑,2500万美元资产被盗。在使用门槛上,DeFi的应用虽然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的受众面,但要真正了解其与传统金融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还是需要一些相关的知识,使用门槛较高。
再次,在监管模式上,现有的监管模式会遇到一定的挑战,政府迫切需要更成熟的监管模式来保证制度的有序运行。美国的监管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企业应该为“区块链金融”打好基础
目前,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引导和管控策略不同,Web3.0的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海外国家倾向于支持加密货币的正式地位。中国一直禁止加密货币。监管机构主要是央行和发改委。从监管目标来看,大多侧重于防范金融风险和保护消费者免受欺诈。
然而,Web3.0的概念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18年工信部发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到2020年数字人民币试点,再到2021年7月Web3.0中国峰会在成都召开,2022年3月《中国金融》杂志刊登了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谦的文章,全面阐述了Web3.0体系。金融体系是三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巩固现实世界金融结算系统(SWIFT)的同时,正在构建基于Web3.0虚拟世界的金融话语权体系,但目前中国数字人民币的本质仍然是以央行为中心的Web2.0。如何应对中国特色的Web3.0金融体系也在探索和发展中。
2021年,中国发改委、工信部、网信办、民政部等国家部委推动实施区块链项目。据公开资料统计,区块链服务在中国备案数量最多的是金融领域。包括链上价值转移(如:数字票据、跨境支付)、链上协同(如:证券开户的信息化管理)、链上存证(如:供应链金融)。
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关于Web3.0和DeFi的政策,考虑到国内对加密货币的严格管控,国内企业更应该关注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底层技术布局,结合各种金融应用场景进行探索。
笔者以如下版面“区块链财经”整理了国内代表性企业介绍:
代表这些企业基于通信网络布局、大数据积累、云计算、综合计算能力等。他们大力布局区块链底层技术,重点关注哈希锁定、隐私数据授权访问等中间层关键技术,以及分布式应用、智能合约等应用层关键技术,积极探索与银行、保险、证券、消费金融、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应用结合。
数字经济是数字化革命的产物,涵盖底层基础设施、通用技术、通用资源等。这意味着数字经济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因此,目前中国企业应该打好“区块链金融”的基础,然后逐步参与探索中国特色的Web3.0和去中心化金融之路。
文本:边坡力/数据ape
引用:
【长城证券】行业区块链话题深度:DeFi使能金融生态链重塑,完善数字货币金融体系。
浅析Web3.0概念下的场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