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阅读特刊
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修改的公开征求意见通知,拟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的“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和“其他18项”中增加第7项,内容为“虚拟货币“挖矿”。
所谓虚拟货币挖矿,主要集中在虚拟货币的代表——比特币挖矿。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机计算功能生成一个代码,从而获得系统奖励,即比特币。在计算的过程中,比特币的全网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和计算能力。根据剑桥大学替代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截至2021年5月1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年耗电量约为149.37 TWh。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马来西亚、乌克兰和瑞典的用电量,与用电量排名第25位的越南非常接近。
在炒作效应和极高交易利润的吸引下,高能耗显然没有阻挡“矿工”的脚步。相反,这个行业的规模正在悄然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加密货币开采在中国并不违法,但它一直因其高能耗和一些矿山不规范的用电而受到批评。今年以来,全球能源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国家电价大幅上涨。在此背景下,很多地方的基本生产生活已经陷入“限电”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耗电量大的采矿业被列入名单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正如之前的报告所指出的,这并不是虚拟货币的采掘行业第一次进入这个榜单。2019年,虚拟货币的挖矿行业一度进入淘汰名单。在后来的公告中,这个行业从名单上消失了。当然,这种变化本身也是监管部门精准施策的一部分。经过多方博弈、倾听和反馈,才能形成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监管决策。
但今年《通知》的公布再次将这个行业纳入其中,意味着这个行业的产业政策导向已经明确:上游高能耗、下游应用高不确定性的虚拟货币开采行业,不符合节能减排、实施双碳的大目标。此前有能源专家指出,相比于计算中浪费的能源,如果将同样的能源和计算能力放在城市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行业的基础供给上,将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可以预计的是,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指导目录会将其列为高耗能行业。虽然地方规模的红线不一定一致,但大方向已经明确,对我国矿机厂商和矿山肯定会有很大影响。产业的海外转移和转移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矿业高能耗的警惕并非源自中国,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矿业高能耗特征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此前,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的研究得出结论,比特币不仅消耗大量电力,还会加剧二氧化碳排放。欧洲央行(ECB)已明确警告称,“加密资产的过度碳足迹令人担忧”。比尔盖茨也表达了对虚拟货币能耗的担忧。“比特币在每笔交易中消耗的电力比人类已知的任何支付方式都多。”
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此前发布的交易所、ICO、虚拟货币相关的明确监管政策,此次对上游挖矿政策的更新,无疑意味着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已定,上游挖矿行业遭遇“釜底抽薪”。比特币离之前币圈一直期待的正当性就更远了。可以预期,进一步拥抱更多节能高效、更具社会价值的行业是主流I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