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发布6份调查报告,从挖矿到交易再到融资,涉及虚拟货币产业链的多个重要环节.新华社记者的这组调查报道,击中了“币圈”乱象的要害,不仅在“币圈”掀起了一阵风,也让整个虚拟货币产业链的种种问题公之于众。
新华社记者为什么紧盯“币圈”?
不能让“空气币”收获血汗钱。
坠机,潜水,大屠杀.从5月19日开始,这些“悲壮”的字眼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市场走势中被反复使用。每一次价格的剧烈变动,都牵动着“投机者”的情绪,刺激着每一个围观者的神经。
比特币一夜暴跌近30%,记者联系“币圈”熟人了解情况,悲从中来。有的被加杠杆瞬间“蒸发”账面300万,有的近期盈利全部回吐,有的因为交易平台异常无法操作损失惨重.
图为记者与投资人的微信聊天截图。5月19日,该投资人因虚拟货币杠杆交易爆仓,损失惨重。
隔夜暴跌带来的风险警示胜过一千倍,但这些惨痛的代价本可以避免。需要尽快发布报告,揭示币圈投资风险!
5月20日,首部向公众介绍币圈风险的稿件成功播出,立即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之后的10多天,虚拟货币经历了一波“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新华社跟踪热点,发布了一个又一个调查报告。很多人看到了虚拟货币交易投机的“门道”:
那些专注于通过“空气币”圈钱的创始人,往往先注册一个空壳公司,花钱找外包团队设计一个“虚拟币”;通过广告、讲座、名人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项目就炸了;然后拉投资人利用境外平台融资“上市”,充值交易;巨额持有人操纵价格飙升,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然后卖出,“收割”投资者的血汗钱。
狗硬币,猫硬币,猪硬币,鳗鱼硬币.“空气币”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支撑,没有应用价值。这样的投机标的一旦价格崩盘,潮水退去,只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遗憾。而且就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虚拟货币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护,由此造成的后果和损失由相关当事人自行承担。
采访中,记者对受骗者曹女士的话印象深刻。她说:“我知道投资虚拟货币风险很大,但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有人买,中间转手总会赚钱的。”
被骗收获的投资者中,有一部分是被高额回报所驱使,被花言巧语所欺骗,但仍有很多人愿意承担风险,希望自己不是“传递包裹”的最后一棒。正是在这种“赌徒”心态下,很多投资者一步步落入不法分子布下的陷阱。
(来源:新华社音视频部)
因此,在一系列的报道中,记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篇幅来提醒公众虚拟货币交易的投机风险,并谆谆劝诫公众远离“投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值得欣慰的是,记者在稿件播出后的网友评论中得到了正面反馈。很多人已经直言不讳地认识到了投资风险,不会贸然涉足不清楚不理解的领域。
我们不能让高耗能的“矿井”挤走宝贵的资源
既然要开始“币圈”乱象,就要从产业链上游进行调查。
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没有实物,由计算机生成的一系列复杂代码组成,需要根据算法通过计算机运算获得,俗称“挖矿”。
虚拟货币挖矿需要借助计算机操作,用于挖矿的“矿机”需要有st
5月26日,记者走访的一个“矿”的厂房外观。它被称为“数据中心”,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矿”。新华社记者莱昂摄
「矿」的耗电量有多大?我们必须去实地了解一下。但暗访这个隐藏在深山峡谷中的“矿”,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从四川省康定市古赞镇乘车,记者在行驶了一段地图上没有的土路后,终于来到了河岸上的一个“矿”。简陋的厂房里,一排排大铁架子,高速运转的“矿机”散发出阵阵热浪,风扇的巨大轰鸣声甚至盖过了不远处大渡河支流巴郎河的奔腾声。
记者通过与康定当地几名运维人员交谈了解到,这家公司实际上是打着“水电消费”的名义,打着“数据中心”的旗号,在从事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像这样,直接从小水电站接电的“矿”有十几个。
随着研究的深入,“矿”的耗电量也越来越让记者吃惊:有的“矿”一天的耗电量高达数百万度;西部某省一个“矿”一个月能“吃”掉4500万度电;西南一个“矿”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三个城市一年的用电量总和;全球比特币挖矿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些中等国家.
5月26日,记者在企业现场看到,各个机房的机架上排列着“矿机”,现场风扇轰鸣,机箱外部布满灰尘。新华社记者莱昂摄
这么大的用电量,既没有支撑任何实体产业,也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价值,更没有带动就业和税收。记者走访了一家自称从事“数据业务”但实际挖矿的公司。去年月均用电量高达2500万千瓦时,但每年纳税只有25万元。在这个大工厂里只看到几个工人。
在国内,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在2018年已经被逐步淘汰,但对于挖矿活动,当时的监管并没有明确开展打击和治理工作,也没有鼓励。
在记者的印象中,早些年地方政府对“矿”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显然是“不受欢迎的”,而另一些人则保持观望。只要“矿”不违规从事金融业务,不参与洗钱活动,不“窃电”,就允许经营。
一些“矿”打着“水电消费”的名义,打着“区块链”、“大数据”的幌子,从事虚拟货币开采活动,甚至进入部分地区的“水电消费产业示范区”,成为水电消费的“示范企业”。
5月26日,记者走访“矿山”现场,大厅一角随意堆放着一些设备“残骸”。新华社记者莱昂摄
随着虚拟货币的出现,采矿的用电量也在爆炸式增长,给中国的能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高能耗的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警惕。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清退虚拟货币开采项目。截至4月底,已有35家矿山企业关闭退出。
这一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出了更明确、更有力的信号。
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
打击虚拟货币挖矿,不仅需要地方政府主动发文停止挖矿,切断增量;还要出台包括电价、土地、税收、环保等方面的综合措施,促进现有企业有序退出。
不能放松制度的藩篱
“既然中国已经淘汰了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币圈’厮混?看来并没有耽误推测。”网友在对稿件的评论中也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
早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就发布了明确文件,要求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
这说明部分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要求,给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留下了可乘之机。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担忧: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投机风险是否会传导至金融体系.
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公告,再次澄清:
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成员单位不得利用虚拟货币为产品和服务定价,不得承保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与虚拟货币相关的其他服务。互联网平台企业成员单位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经营活动提供网上经营场所、商业展示、营销推广、有偿导流等服务。
协会引导会员单位加强自律固然重要,但监管部门及时采取行动更直接有效。有人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违规提供服务的机构的处罚力度,以儆效尤。
事实上,不应该仅仅是金融机构为虚拟货币交易的投机行为提供支持。目前,投资虚拟货币“百万利润”、“一夜暴富”的包装宣传随处可见。视频网站、群聊帖子有所谓的“大V”引流,朋友圈有“有经验的人”传授“炒币”经验,海外平台app在国内也能顺利操作交易.
对虚拟货币交易投机的监管不是单一部门的单一监管,而是一个综合的政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参与,实施职能监管。
如果只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作为虚拟商品买卖,普通人有参与交易的自由,风险自担。
但如果把虚拟货币包装成“一刀切”的投机标的来吸引投资者进入交易平台,就要扎紧制度的篱笆,维护民众的利益。
虚拟货币的暴涨暴跌还在继续,谁也不知道这个“过山车”什么时候能到达终点。但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报道,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远离“币圈”风险,及时踩下“刹车”,防止风险的进一步传递,新华社记者关注“币圈”的初衷就一定会实现。
策划:赵成
监制:胡清海
协调人:王敏、赵晓晖、王宇。
记者:武玉、陈建、毛振华、王晨阳和里昂。
编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