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几年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到最近火爆的金融科技;从最初的互联网公司到金融行业,华尔街公司都宣称自己也是科技公司。从几个威胁改变传统金融生活的硅谷科技极客,到许多纽约金融巨头跳槽到金融科技领域创业.金融行业可能正面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颠覆性变革期!
跑路、倒闭事件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阵痛。今天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努力摆脱以前的形象,贴上——FinTech的新标签。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全新的FinTech时代正在到来。
FinTech即“金融科技”,原意为“金融科技”,其核心是以科技驱动金融服务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以技术和数据为核心驱动力,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行业服务效率的企业,都属于FinTech的范畴。
不可否认,FinTech对金融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对金融业的商业模式、结构乃至整个价值链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然而,在有效需求不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FinTech的冲击无疑刺激了传统金融业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如果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互联网巨头的借势,让传统金融机构感受到了其巨大的威胁。那么,在金融科技时代,传统金融机构在拥抱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后,也可能在与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中获得领先的机会。
在FinTech的诸多应用中,区块链(distributed ledger)和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核心,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最为重要,因为区块链技术很可能带来金融业态的革命。
对于各种新的金融创新,风险是各方最担心的,尤其是对于区块链这样的颠覆性创新。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都在密切关注金融科技的发展,他们需要在支持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我们不仅要淘汰害群之马,还要让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从业者能够生存和发展。这对站在风口上的FinTech来说非常重要。
区块链技术是最有潜力引发第五次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正在成为金融业突破重建的新风口,被业界视为“极有可能”永久改变金融市场;然而,如何使其满足现有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的风险控制、合规和技术要求,将是决定区块链在金融业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关键。
《财经》记者陆张/文编辑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吸引了整个市场的极大关注。区块链领域的进展几乎天天可见:美联储主席耶伦透露美联储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欧洲议会智库发布了以区块链为基础的讨论文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宣布,将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Singapore Stock Exchange)和八家本地及外资银行开展试点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银行间支付,包括跨境外币交易.
随着汇丰、花旗、巴克莱、中国平安等全球主要央行等金融巨头的加入,资金、智力等资源正加速向区块链汇聚。根据穆迪的研究报告,全球风险资本在区块链的投资已超过14亿美元,有800多家企业从事区块链技术开发。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目前统一的权威定义是:区块链是以密码学为基础,通过特定的算法,依靠一定的共识机制(如比特币工作量证明),点对点交易,信息存储在各个节点,不信任单个中心。E
“无论你是在IT圈还是金融圈,如果你不了解今年的区块链,你就落伍了。”这项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互联网技术之后,最有潜力引发第五次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突破和重建的新风口,并将“极有可能”永久改变金融市场。
“积极应对或者被动接受区块链技术,都会导致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万向控股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创始人冯晓告诉《财经》记者。
对于立志涉足金融行业的金融机构或互联网巨头,如何理性认知区块链科技?要不要押注区块链科技,如何参与这一重大变革?
在火热的区块链热潮中,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全球最大的区块链联盟R3的9个创始成员之一高盛(Goldman Sachs)近日宣布退出该联盟。这被市场解读为一个冷静的决定。
“毕竟,利用区块链重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一场硬仗。不是从一到十的过程,而是从零到一的过程。它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迁移,显然无法在一夜之间完成。”冯晓强调说。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来自监管机构的政策和努力。监管部门如何看待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限制和边界,如何使其满足现有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的风险控制、合规和技术要求,将是决定区块链在金融行业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关键。
NPC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提出,区块链科技应该研究用增量而不是颠覆存量的方式解决金融中的成本、效率、秩序问题;重视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
华尔街醒了。
在谈到金融行业对区块链的兴趣时,Blockstream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奥斯汀希尔(Austin Hill)一针见血,“华尔街醒了。”
高盛在2015年初申请了第一项与区块链相关的专利。高盛希望整合区块链的优势,通过分布式总账处理外汇交易市场的金融交易。
高盛退出R3并不是放弃区块链科技。据了解高盛的《财经》记者了解,高盛之所以决定退出R3,是不想和几十个成员一起投资,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控制权。然而,据高盛发言人表示,高盛将继续开发自己的区块链技术。
几乎在高盛关注区块链的同时,瑞银推出了Crypto 2.0寻路计划,探索、利用和分享区块链的潜力。该计划目前设立在伦敦39层(金融科技孵化基地)的瑞银创新实验室,包括智能债券实验和多用途结算货币实验。
此前,瑞银集团(UBS Group AG)首席运营官阿克塞尔莱曼(Axel Lehmann)告诉《财经》记者,该行正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股票发行和交易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现金股票领域。瑞银(UBS)正牵头与全球四大银行联合开发一个用于跨境支付和结算交易的数字货币系统。
据《财经》,截至目前,美国排名前50的金融机构都建立了区块链相关的实验室。
R3成立于去年9月,已包括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等60多家全球金融巨头。R3致力于帮助大型金融机构配备区块链技术,以更好地处理国际支付、证券交易结算和其他业务。
当这些穿着细条纹西装的银行家突然变成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时,这位被称为“华尔街女王”的摩根大通前大宗商品全球主管的话,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态:他们终于遇到了颠覆的机会。
布莱斯马斯特斯于2015年初加入区块链初创公司数字资产控股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
“在这次大会上,微软和IBM两家巨头公司从美国飞到上海来做演讲,这在以往的全球区块链会议中并不多见。”在9月23日开始的上海全球区块链大会上,冯晓特别向《财经》记者强调,这说明区块链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公司的加入将加速行业的成熟。
从2014年开始,微软就开始接触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的虚拟互联网金融行业。微软也是世界上第一家进入“区块链”领域的IT公司。
IBM对区块链的理解晚了一点。去年年底,它宣布加入由Linux基金会领导的开源区块链项目Open Ledger Project。现在已经改名为Hyperledger。除了IBM,英特尔、思科、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摩根大通、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集团等金融科技巨头也纷纷加入。
据悉,自Linux基金会宣布超级账本项目以来,已经收到了2300家公司的申请。
IBM全球区块链分销总监约翰沃伯特(John Wolpert)表示,这些机构并不在乎是否每次都能成功。但是,他们会努力在改变之前从根本上提升自己。IBM将自己定位为企业级区块链解决方案的领导者。
国内各大巨头早已加紧布局区块链。
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万向集团是区块链领域较早的企业。去年9月,成立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并设立5000万美元专项投资区块链基金。截至目前,已投资全球30多家区块链公司,涉及跨境支付汇款、智能证券、奢侈品溯源、供应链等。
“我们也在研究和寻找区块链未来的战略方向。”冯晓说,区块链知名创业公司背后的股东要么是高盛,要么是摩根士丹利。
德勤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三年中,已有14亿美元投资于区块链。其中,超过一半的资金由主流金融机构投资,而非风险投资。此外,同期还有2500多项专利申请,超过一半的专利主要是大型金融机构,如高盛和瑞银。
“虽然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场景尚需时日,但这一趋势无法改变。未来区块链科技的估值必然会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而快速提升。”上海高财合伙人陈杰说。
万向控股宣布,未来7年将投资2000亿元在杭州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项目。据冯晓介绍,该项目将全面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技术,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IBM、微软、ConsenSys、以太坊、HyperLedger以及众多区块链创新企业和机构联合开发。
万达集团今年6月推出了自己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平台,8月加入了Linux基金会超级账本项目,10月推出了区块链金融资产交易所。
万达网络科技集团首席架构师蔡东表示,万达在区块链领域的思路是打造一个开放共赢或多赢的生态环境。“如何与大数据完美结合,是万达面临的新课题”。
在启动区块链联盟方面,中国并没有落后。今年4月,由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乐视金融、大连商品交易所等11家机构联合发起的区块链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联盟(中国总账联盟)宣布成立,其秘书处设在万向集团旗下的万向区块链实验室。
5月,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正式成立。联盟集结了微众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恒生电子、京东金融、腾讯、华为、银链科技、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等31家企业。
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10家区块链联盟成立。
一种狂热的区块链传染病已经侵入了金融服务业。
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玉栋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了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心声:如果说区块链是一场技术革命,那么在未来可能是颠覆性的。如果你认为是泡沫而不行动,你可能会错过技术革命。这个代价是很沉重的,它可能生于互联网,死于区块链。
分布式而非分散式
区块链,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最早是由中本聪带给世界的。
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普遍恐慌,民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跌至谷底。建立公共分类账户以确保去中心化的想法开始重新浮出水面。同年11月,中本聪发明了一种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这种加密货币不需要由央行发行,也不受任何监管控制。它采用去中心化的运营模式,个人可以直接进行电子现金支付。每笔交易都记录在一个区块里,公开透明。
作为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比特币向世界展示了不通过任何媒介传递价值的可能性。但是,比特币区块链的设计只考虑比特币交易,不支持其他资产的定义。而且像比特币这种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统,任何改变都必须经过社区同意,很难快速改变。
“自比特币兴起以来,市场并没有将比特币从区块链中分离出来,区块链被视为比特币的一部分。”此前,数字货币银行Bitbank的联合创始人郭宏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解释说,直到2013年底,中国央行采取行动整顿比特币,市场变冷,区块链作为一项单独的技术被拉了出来。
当时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破产,随后的观点是比特币已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逐渐成为传统金融行业关注的热点。2015年从小众走向大众。有人说:比特币已死,区块链永恒。
区块链最具颠覆性的功能之一就是改变信用生成机制。《经济学人》将区块链描述为商业社会中的“可信机器”。在任何需要信任的领域,区块链都有它的位置。
高盛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表示,除了比特币,区块链科技在金融服务、共享经济、物联网甚至房地产领域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区块链科技将颠覆一切。
其中,金融行业被认为是最先被颠覆的行业,也是最先实现的应用场景。信任是金融行业的基础,区块链科技可以低成本解决金融活动中的信任问题。
乐观者认为,区块链带来的变化将类似于过去的HTTP协议,将彻底改变金融业。从银行到保险到资本市场到会计监管,区块链技术将影响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
“我们确信,区块链有潜力成为未来金融行业的下一场互联网革命。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任意两方之间的直接交互,不需要经过中介,这将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的角色。”瑞银集团(UBS Group AG)执行委员会成员、瑞银集团(UBS Group AG)首席运营官阿克塞尔莱曼(Axel Lehmann)表示。
随着中介数量的减少,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可能会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给更多的人。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主任姚雷看来,区块链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冯晓认为,对区块链技术的积极回应或消极接受将导致行业内的重新洗牌。
“区块链是基于分布式网络技术而诞生的。区块链的核心是分布式账本,而不是去中心化。如果对此没有把握,区块链将很难被金融体系所接受。”冯晓强调说。
区块链研究工作组负责人、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指出,完全去中心化的结构只适用于流量相对较小、每秒几笔低质量交易的比特币等交易。对于高频和跨平台
在实践中,区块链科技诞生了三种探索路径: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链(如比特币)、中心化的私链(如集团内部)和部分去中心化的联盟链(如几家金融机构之间)。后两者合称为“许可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
一个发展共识是,公链代表的是全球信用,产品都是to C,一些数据完全公开透明的业务场景,比如一些政府数据或者相关的公益项目,都适合用公链;联盟链适用于银行、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银行与企业等大型机构之间的建立。联盟链是公认的主流。
落地场景是关键
许多金融机构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和需要满足的业务场景无法一一对应。
“区块链的着陆场,一方面没有中心,或者说很难建立中心。另一方面,它必须映射到实际的机制。”朱家伟,火币厂的首席运营官。com,告诉《财经》记者,符合条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跨境支付或跨境贸易等相关业务。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跨境支付规模正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2016年达到6010亿美元。但目前跨境汇款成本较高,每笔汇款人平均手续费率为7.68%。主要成本来自银行的汇款费和SWIFT的电报费。
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交易成本高,利润低,是很没味道的生意。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清算中心,因为没有一个组织或机构能够获得信誉的背书,获得不同金融机构的信任。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优势,解决了交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同时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之间的成本,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速度和效率。
世界各地的许多区块链公司都看中了这个市场。比如谷歌投资的Ripple,被称为“目前最成功的区块链科技公司”,专注于跨境国际银行间的清算,已与12家50强银行合作。Ripple表示,他的技术可以降低33%的支付成本,并在几秒钟内完成交易。
近日,加拿大阿尔伯塔省ATB银行与德国Reisebank银行之间达成了世界首笔由Ripple区块链公司帮助的区块链国际跨行汇款,全程耗时20秒。
据《财经》记者了解,许多中国区块链公司也在探索跨境支付领域。比特币交易平台Okcoin推出的支付平台Oklink,专注于中小企业市场,已在韩国和菲律宾得到应用。
据Okcoin创始人徐明星介绍,OkLink目前扮演着银行汇款业务中间平台的角色。在整个汇款过程中,前后有两家银行参与,一家接收汇款人,一家接收收款人,中间过程在区块链完成。OkLink可以将小额跨境汇款的手续费降到0.5%,而目前的费用一般在2.5%-15%之间。
网信集团区块链技术负责人邓柯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在区块链的“试水”是从跨境贸易和跨境支付开始的,预计应用项目将于明年落地。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块链技术在B2B跨境支付结算业务中的应用将使每笔交易的成本降低40%左右,与区块链的B2B跨境支付可为全球支付行业增加500-600亿美元。
然而,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仍处于相对灰色地带,涉及外汇管制。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虚拟货币,在技术上“绕过”监管,从事跨境业务,将面临很大的合规问题。邓柯说。
一些乐观的分析师认为,Ripple最有可能取代SWIFT,成为区块链时代的银行间协议。但据《财经》记者称,瑞波要实现t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朱家伟看来,跨境支付的应用是一个痛点,但拿到规模才有意义,否则很难盈利,跨境支付资源的整合也相当困难。比如要获得国家许可,还必须符合国际相关规定。
“回到系统上,比如中国银行推出的大小支付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如果能很好的解决集权,就不会有很大的痛点。使用区块链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微信和支付宝都行。”朱家伟说。
所谓大小支付系统,是指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其中,前者是指央行现代支付系统的接入系统,是实时电子化处理跨行、跨地区支付业务的应用系统;后者主要处理异地同城纸质凭证拦截的借记支付业务,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目前PBOC暂定为5万元限额以下)的小额信用支付业务,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网点的资源共享。
虽然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都在不断开发,但除了支付,大部分都属于金融行业的非核心项目。在朱家伟看来,主要是金融行业监管属性强,没有真正能击中痛点、能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刚需场景。
基于此,蚂蚁金服希望在其他业务上有所突破。今年7月,蚂蚁金服推出首个区块链公益项目,主要用于支付宝的爱心捐赠平台,解决捐赠的透明问题。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李成告诉《财经》记者,蚂蚁金服更关心的是这个场景是否适合区块链,是否符合目前的监管法律框架。
同样的原因,京东金融选择了在监管相对薄弱的领域切入。京东金融战略研究部研究总监陈告诉《财经》记者,JD.COM正在探索企业级区块链,应用端正在从B端向C端演进。据他介绍,京东金融选择了商业票据和ABS云服务这两个有实际业务的场景进行尝试。
由于票据市场规模大、参与主体多、业务链条长,难以有效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包括贸易背景造假、票据真实性认证失效、利用票据进行非法融资套利等。
“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票据,可以通过可编程智能合约的形式实现商业协议的具体限制,引入监管控制节点,交易双方确认交易,保证价值交换的唯一性。”陈对说:
近日,央行科技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院筹备组组长姚谦也表示,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原型已经过两轮修改,未来有望在票据市场等相对封闭的应用场景中进行测试。据《财经》记者了解,由央行牵头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票据交易所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
“区块链技术在票据交易所的应用,将有效降低监管成本,这是目前行业的一个强烈痛点。”杭州复美科技公司创始人吴告诉《财经》记者。据他介绍,复杂的美国区块链研究中心已经初步完成了基于各种区块链版本的票据交易所的开发。
陈预计,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后,未来2-3年将是To B项目的落地阶段。根据《财经》记者的采访,明年将有一波区块链科技商业项目。主要集中在跨境贸易结算、供应链金融、票据交换等方面。
预计区块链将在2020年后真正进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包容性第三阶段。当时个人资产的测绘、公证、信息记录、个人健康数据等。可以更好的被blockchai控制
银行已经到了改变底层基础设施的关键时刻。有一种说法是“区块链将终结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Sberbank)副总裁安德烈沙罗夫(Andrey Sharov)表示,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银行将在2026年前消失。
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随着监管的收紧和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业不得不尽力处理降低成本的问题。能够帮助提高交易性能、降低运营成本的区块链技术无疑给银行带来了希望。这也是全球金融巨头开始大规模拥抱区块链的动力。
根据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到2022年,区块链技术将通过降低跨境支付、证券交易和合规成本,每年为银行业节省150亿至200亿美元。
据了解,目前,国际银行主要在金融贸易、跨境交易、支付等领域使用区块链技术试水。
例如,澳大利亚的三大银行正在试验Ripple Labs的区块链总账系统,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使用该系统进行子公司之间的支付结算。
近日,澳洲联邦银行(CBA)和富国银行表示,银行业第一笔使用多区块链的跨境交易已经产生。这笔交易是从美国运输一批棉花到中国。这笔区块链交易涉及88包棉花,总金额为3.5万美元。
从《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人士的信息来看,各大银行都把区块链放在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在小范围内测试水区块链技术,但离大规模应用还很远。
作为国内首家加入R3CEV的中国金融机构,平安集团在2016年执委会会议上宣布将区块链作为重点内容。平安集团首席系统运营官胡伟表示,作为较早支持超级账本和以太坊两大平台提供区块链服务的机构,平安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个人信用护照和金融资产交易两个产品。
“平安集团内部有许多场景可用于区块链应用。”胡伟说。
9月,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与华瑞银行联合开发区块链应用系统并上线试运行,主要用于小额贷款联合贷款的结算清算。
微众银行首席信息官马公开透露,该系统可使合作银行实时、高效地全面了解信贷和资金交易信息,进行实时头寸监控,避免依赖全天对账单据进行清算对账的繁重工作。
同时,微众银行在同业中率先发起深金联盟区块链联盟组织,“在其中寻求更多场景”。
今年9月,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深圳汉德创客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农村商业银行联合开发“区块链第一笔真实金融交易”,成为全球首例区块链资产收益权转让。
作为R3联盟成员,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建辉曾表示,区块链未来可能会对整个银行业的传统基础架构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金融行业应该会积极尝试区块链技术,但短期内主要以实验探索为主。
据了解,许多银行已经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积分系统的建设和重组。
10月25日,Visa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Visa B2B Connect预览版,并计划于2017年投入使用。VISA的尝试是基于区块链私人连锁店。
“现在是全球企业利用最新技术改善企业运营中一些最根本问题的最佳时机。”Visa创新与战略合作伙伴部执行副总裁吉姆麦卡锡(Jim McCarthy)说。
区块链的一系列优势在私密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金融业务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试验。胡玮炜表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中,银行应该更多考虑区块链技术如何保证用户隐私和商业秘密。
银行管理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Paul schaus最近表示,由于不确定性
从《财经》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虽然大银行已经开始动起来了,但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小银行是无能为力的。它的不情愿来自于对加速自身灭亡的恐惧。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区块链科技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先行先试,但银行要谨慎。“目前银行业有充足可靠的信贷支持,并不迫切需要通过区块链解决信贷不足的问题。”
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指出,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将更多体现在资源整合能力上。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区块链系统将加速传统银行向金融科技公司的转型。但同时,孙德顺建议,银行应对区块链战略要积极谨慎,先易后难,结合实际,稳步推进。
冯晓告诉《财经》记者,从金融的角度来说,支付其实是有金融服务的,涉及交易。到目前为止,区块链的这部分技术还特别不成熟,可能需要3-5年才能真正成熟。
阿克塞尔莱曼(Axel Lehmann)也认为,金融行业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克服许多挑战。“如果一年前你问区块链技术什么时候可以大规模应用,很多人会乐观地告诉你,未来2-3年就会发生,但现在你再问同样的问题,答案可能是5-10年。”
大规模应用的挑战
区块链虽然前景广阔,但无疑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
安永咨询服务公司合伙人唐分析,区块链面临着性能、容量、安全性、可扩展性等一系列技术挑战。尤其是在公链应用领域,效率和成本仍然制约着数据库的发展。
对于授权链来说,准备足够容量的节点不是问题,但是对于面向大众的公链来说,由于低吞吐量和高延迟,可能会长期存在,未来可能会面临发展限制。
“有人计算过,比特币区块链一年消耗的电力相当于丹麦全国的用电量,成本非常高。比特币区块链目前的总市值只有11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它还需要经历一个很大的转型过程。”冯晓说。
区块链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有多大?据《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技术专家表示,表面上看,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成本较低,但实际上,维护其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的成本较高。
据悉,目前最大的区块链比特币网络日均交易量超过20万笔,甚至有一笔交易在十几个小时后就已确认。
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区块链至今仍占用过多资源,无论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都无法应对目前的交易规模。
以区块链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在金融领域推广其应用。在金融应用场景中,高频是常态,股票、外汇等金融服务的交易峰值可以达到每秒10000笔以上。比如淘宝双十一等高并发操作,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库,同步更新操作效率低很多。
事实上,金融运行的效率有时并不是“越快越好”。比如,高频交易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值得市场各方警惕。
上交所原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白说指出,现在包括交易所在内的集中机构在集中撮合方面效率很高。传统的场内交易是集中和高流动性的交易。目前,区块链在交易量和峰值交易速度方面都远远不能胜任。区块链应用于场外交易,如区域资本市场和机构间交易市场,更容易突破。
央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建议,要清醒认识区块链科技的优势和性能瓶颈。“客观来说,金融行业传统技术的集中账本,权威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中介优势也很强。未来应该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传统技术的竞争,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点。”
此外,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也暴露出来。今年6月,曾完成全球最受欢迎的创纪录筹资并筹集到1.5亿美元的众筹项目TheDAO遭到黑客攻击,价值6000万美元的以太币被劫持。虽然区块链交易平台后来通过集体决策将被劫持的资金返还给了初始投资者,但这也迫使人们思考区块链科技的潜在风险。
“这也说明,即使在最成熟的比特币领域,技术风险也可能长期存在。”邓柯说。
当新技术开启新的应用时,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在区块链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中,需要对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进行深入分析和权威论证。
“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数字账本,区块链可以从技术层面增强信任,但在实际应用时,仍需要监管和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支持。虽然不需要任何中央集权的媒体组织,但需要信任《区块链协议》下的软件系统,这仍需要权威机构的背书。”李礼辉认为。
瑞银集团(UBS Group AG)首席运营官阿克塞尔莱曼(Axel Lehmann)指出,在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需要解决安全问题,建立配套的生态系统。
“今年出现了很多科研联盟和产业联盟,其中一些是围绕生态展开的。区块链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将颠覆原有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需要从一个生态系统迁移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邓柯说。
“另外,更重要的是法律层面的跟进。”唐认为,对于的一些应用场景,比如智能合同,现有的电子签名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可能并不完全适用,现行的法律语言需要修改。
以证券应用为例,逻辑上,区块链科技可以优化证券领域的发行、交易、清算、结算、托管的效率。但就中国资本市场现有的法律法规而言,这些部分是相对独立的。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和交易所职能明确,各司其职。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建立通用的标准。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个流派都在组建自己的联盟,希望建立自己的标准并加以推广。不过,在陈看来,的发展还很早,建立标准还为时过早。
“如果直接制定出来让大家遵守,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就会受到限制,因为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诉求。最好是从下往上推,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陈对记者说。
9月在京召开的ISO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区块链和电子分布式账本技术委员会,又称ISOPC307,提出了区块链的可信与可操作性、隐私与安全、身份认证等标准化方向。
10月,在中国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成立大会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表示,未来工信部将推动区块链发展,重点改善发展环境,推动技术落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白说曾向媒体透露,黄金联盟和Chinaledger正在合作形成中国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
监管干预正当其时
对于各种新的金融创新,风险是各方最担心的,尤其是对于区块链这样的颠覆性创新。
全球规则a
科技和金融一旦结合,往往可以实现超常规发展,比如支付宝、余额宝。其规模从初期被监管部门忽视,变成大到不能倒,一度让监管部门尴尬。
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层也担心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失控和道德风险可能在区块链创新中被进一步放大,尤其是当他们大量参与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建设时。
事实上,区块链本身作为一种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监管的。区块链是透明的,可搜索的。其自动结算功能及其防篡改时间戳能够实时、真实、有效地将数据交易反馈给监管部门,有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实施监管。
“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交易场所进一步开放、共享和无篡改,特别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社会上的许多交易活动纳入监管和监督。”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说。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将基于区块链总账的数字货币与区块链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分开对待。
目前,类似比特币、自称“数字货币”的“自流通货币”层出不穷,在参与者认可的范围内可以作为支付工具和记账单位,但这种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自流通货币”可能成为洗钱和非法融资的工具。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孙天琦表示,要避免互联网金融初期炒作的教训。他指出,有迹象表明,有人打着区块链科技的旗号进行非法金融活动。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区块链热潮下,确实出现了多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的传销;许多区块链货币应用平台进行期货交易,甚至进行高杠杆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区块链的兴起,一种类似于“股权众筹”——硬币众筹ICO(初始硬币发售)的融资方式开始流行。只有这种“股权”可以在“货币”交易所随意交易。
今年9月,上海区块链初创公司小蚁发布的硬币众筹ICO将这种融资模式推向了风口浪尖。
当时一共募集了6000多个比特币,市价约2500万元。这是国内最大的ICO众筹项目。但随后,参与者购买的“小蚁股票”在交易所上线后,价格大幅波动。有网友质疑存在“内幕交易”和“共管”。虽然事后暂时平息,但ICO这种融资模式开始备受争议。
在霍看来,广泛使用技术创造各种所谓的“虚拟货币”,并不是一种正当的方式。对此应加以规范和限制,否则可能造成新的非法集资来源或金融不稳定。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为防范洗钱风险,央行等五部委发布《财经》,明确比特币不具有与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
《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要求,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与比特币相关的其他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比特币注册、交易、清算和结算等服务;接受比特币或使用比特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开展人民币与外币的比特币兑换服务;发行与比特币相关的金融产品;把比特币作为信托、基金等投资的投资标的。
“简单来说,《通知》将比特币定义为商品,不允许用于支付结算。因此,这种基于虚拟货币的硬币众筹,严格意义上并不符合监管要求。只是规模还不大,没有进入监管部门的视野。”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
“在利用区块链发展共享金融的过程中,不能触碰四条底线:不搞资金池、不做担保、不非法集资、不
但在金融组织的非核心体系、金融市场的边缘和小规模领域,有专家建议可以给予相对较高的创新空间和容忍度。
在某种程度上,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取决于监管机构的具体政策和监管。如何在现有金融科技的框架下出台符合金融监管的法规,是区块链监管必须考虑的问题。
冯晓建议,中国的监管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沙盒机制”,“因为区块链行业不能像P2P行业那样等待野蛮生长,可能风险太大,难以承受”。
“沙盒”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在2015年提出,并应用于金融监管领域。
据悉,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相继建立了“沙盒机制”,创业者可以利用这一工具和客户的“知情同意书”,在监督的环境下实验自己的想法。当创新公司被带入“沙盒机制”并接受一到两年的测试后,如果它们对金融市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监管部门就会修改它们的规定。
李礼辉建议,区块链金融监管应同时制定法律规则和技术规则,现在正是监管和干预的时候。
(本文首发于2016年12月26日出版的《通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