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网站|NFTS 比特币介绍 什么是令人着迷的比特币?

什么是令人着迷的比特币?

广告位

让人着迷的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比特币的“身份”真的太多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有这么多身份?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今天的随想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讨论一下大致思路。

788的身份

不同背景的人或群体会赋予比特币不同的“身份”,但我不认为每个身份都是对的,比如:

电子现金(注意不是货币),这是中本聪对货币的最初定义。这个恒等式是最常见的一个,也是对值存储的质疑。这种身份近年来开始流行。是真的吗?商品,一种类似于黄金或证券的稀有商品金融产品,类似于股票骗局、泡沫和欺诈。一个有趣的分散系统。老区块链技术。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身份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各方声音也在变化。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不同背景的人自然会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解读。他太独特,太年轻(13岁),目前无法准确分类,因为没人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两个原因是相互关联的。正因为比特币如此独特,没有人确切知道它是什么,所以自然会按照自己的领域进行分类。举个例子,如果脸书出了一款聊天软件,我们应该很容易把它归入社交软件的范畴,因为聊天软件可能会有一些创新,但人们对社交媒体软件的特性了解得更清楚;相反,如果一个完全新的东西出现(比特币不是完全新的,它的两个技术基础:数字签名和工作量证明算法已经存在很久了),人们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迷茫,慢慢发现他的身份。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事物的身份或意义也是人在与该事物互动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当然,很多身份对比特币非常有利,说明它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否则没人愿意为此争论;说明他可能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存在。你越摸不透他,它的潜力就越大。一个被时代一眼看穿的东西,很难兴风作浪。

知道了背后的原因,就可以知道用以上身份来分析比特币是否合理。

电子现金还是货币?

电子现金系统是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赋予比特币的身份。虽然中本聪是匿名的,但我们还是可以知道他(或他们)的背景:他涉足计算机密码学社区,熟悉C,知道股市的一些交易细节(参考白皮书第10节,他用股票交易的信息披露来比喻比特币)。总的来说,看起来是典型的务实工科男,所以他对比特币的解读也符合他的身份: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我觉得13年后的今天,这个身份也是一个合理的定义,因为是从软件实现的角度来讨论的。13年间,比特币的软件实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始终没有脱离中本聪的设计蓝图。此外,几乎所有改变蓝图的尝试都失败了。其中,讨论最多的是块的大小,释放块的速度等。主流社区终究没能通过这些变革,但坚持变革的结果却是比特币现金、比特币SV等硬分叉,至今毫无影响力。现在比特币的公链还是13年前的公链,速度,大小,之前的200万等等。

这里的电子现金似乎不同于货币。我说似乎是因为钱的定义不是很明确。在这里,中本聪对电子货币的定义很明确:请忽略电子货币这个词。中本聪对bit本身的定义是:一串数字签名(参考白皮书的交易记录部分)。换句话说,比特币就是一串交易记录,仅此而已。不过这串交易记录有一个特点:所有权可以核实;历史是不可篡改的(或者篡改的代价太大,聪明人不会去做)。

钱的定义虽然很多,但绝对没有一个是上面的定义。所以,我不认为比特币是货币。但他的性格似乎有充当货币的能力。能赚钱不代表他就是钱。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人们还在试图弄清楚比特币是什么。也许有一天会被人当钱用,或者别的什么。

价值与商品?

另一种观点认为,比特币是一种商品。说到商品,就必须提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身份:价值储藏。说到价值储存,就要提到稀缺性。因为大部分的共识是,只有稀缺才能储存价值,或者更有价值。

例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黄金是一种价值储存手段。但黄金不是价值储存手段,它有自己的商业属性,比如珠宝等。换句话说,它具有商品的属性。在一些落后封闭的地方,人们曾经用贝壳来储存价值,但是外来入侵者带来了太多的贝壳,它们因为失去了稀缺性而无法再作为价值储存。

继续稀缺,什么是真正的稀缺?贵金属?贝壳?都不是!其实《货币未来》这本书的作者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只有人类的时间才是真正稀缺的。没有实物材料可以稀缺,因为人们总是可以花时间挖掘更多。其实稀缺的是矿工开采黄金的时间!

回到比特币,比特币协议把一个数字稀缺性写入代码,然后扩散到每一个节点(目前是15000)。比特币通过越来越多运行相同协议的节点,保证协议不会改变,从而保证稀缺性。证明工作量消耗的能量,不断给比特币注入价值(证明不是垃圾信息)。

换句话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和黄金是有区别的,即比特币没有商品属性,只有稀缺性。

金融产品和骗局?

比特币也有一些金融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自发地愿意用美元来标记比特币的价值(价格)。因此,比特币具有了金融属性,人们开始将其作为金融资产进行交易。

但是,比特币不是普通的金融资产,因为它不是股票、外汇、国债。为什么不呢?因为比特币没有对手风险。

技术革命?

比特币似乎也引领了一些技术热情。媒体倾向于将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变成区块链技术。冷静一下,比特币本身并没有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本聪的白皮书也没有将这项技术命名为区块链技术。他甚至没有提到比特币是一项新技术。他巧妙地结合了两种成熟的技术:公钥密码(数字签名)和工作量证明。

公钥密码学正式诞生于1976年,工作量证明算法基于2002年的一篇论文。其中,工作量证明这篇论文很有意思。他的建议是杜绝垃圾邮件的问题,因为在互联网上制作信息的成本太低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为邮件设置一个代价函数,即服务器只有在证明花费了一定的CPU资源后才会接受邮件。我觉得这是给信息注入价值的方式,来证明这段信息不是垃圾,因为我愿意为此付费。(有意思的是,人们从90年代开始对抗垃圾邮件,到目前为止还没赢过。)

可见,比特币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工程产品,目的也很明确:实现没有第三方的点对点交易,避免双花问题。如果公钥密码加工作量被证明是一种新技术(区块链技术),那么这种技术的目的就比较明确了。比特币或许点燃了技术革命,但可能不是它本身。然而,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比特币显然是为了达到目的而精心设计的,而不是为了某种技术革命,所以选择成熟的技术作为实现。

然而,比特币设计的实现对整个区块链社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比特币的C实现于2009年正式上线,但后来引爆区块链技术的是这个实现中的脚本函数。个人觉得这个功能真的很巧妙!用今天的流行术语来说,脚本现在是智能合同。

比特币推出6年后,以太坊出现了。与比特币相比,它的主要变化是“增强”了智能合约可以做的事情,将比特币智能合约升级到图灵完备性。简单来说就是在智能合约中加入跳转指令。是的,就这么简单,一个指令。但这一指令引爆了区块链社区,也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我不想展开,但这个跳转指令是导致以太坊被黑硬分叉的罪魁祸首,也是新公链Solana两年内5次断链的罪魁祸首。我只能说中本聪不傻。以他对栈机和脚本的了解,他不会不知道加一条跳转指令可以让图灵完整,所以他选择了图灵不完整。事实也证明,13年来比特币从未下线。

结束

这还是一篇随笔,有点散,因为我还是分不清比特币是什么,这也是我对它着迷的原因。

我不知道它最终被定义为什么。我所知道的是,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而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广告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区块链网站|NFTS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klwz.com/btb/btbwhy/3550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